期刊家
学术期刊
科普期刊
出版社
图书
会议
我的购物车 0

地质力学学报

地质力学学报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
  • 主办单位:  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所
  • 分类:   地质学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6616
  • 国内刊号:  11-3672/P
  • 期刊定价:    ¥420
  • 起订时间:   2024年05月
  • 创刊:   1981
  • 周期:   双月刊
  • 出版社:   地质力学学报
  • 发行:   北京
  • 语言:   中文
  • 主编:   邢树文
  • 邮发:   82-124
  • 库存:   569
  • 邮编:   100081
期刊收录
期刊荣耀
      • 期刊详情
      • 栏目设置
      • 期刊荣誉
      • 期刊文章摘录
      • 相关期刊
      • 点评详情
      服务推荐
      • 期刊投稿
        1-3月见刊
      • 订阅咨询
        一站式咨询服务
      • 杂志投稿
        在线杂志订阅
      • 发表咨询
        专人持续跟踪服务

      期刊详情

      • 期刊介绍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
        • 主办单位: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所
        • 出版地方:北京
        • 快捷分类:地质
        • 国际刊号:1006-6616
        • 国内刊号:11-3672/P
        • 邮发代号:82-124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16开
        • 下单时间:1-3个月
        • 业务类型:杂志服务

      地质力学学报简介

      • 本站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地质力学学报》官方网站。办理业务请联系杂志社。

        《地质力学学报》(CN:11-3672/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文章特色

      • 1.《地质力学学报》来稿应论点明确、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数据准确、文字精炼,不涉及保密内容,对署名无争议,且无剩窃、抄袭、篡改、一稿多投(发)等学术不端行为。

        2.《地质力学学报》来稿全文字数不超过8000,组成部分及其顺序为:题名,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与上述内容对应的英文内容,首页脚注(基金项目资助(编号)、第一作者简介、收稿日期及修改稿日期),正文(引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结论及讨论等),致谢(可选),中英文参考文献。

        3.《地质力学学报》文章如果有多位作者和工作单位,用序号对应标注。

        4.公式应连续编码并置于右侧,公式中出现的符号要在下文中加以注释。

        5.插图要求:文中只附必要的图件,插图要有中英文图序、图名(图名为5号仿宋,英文图名为小5号TimesNewRoman),图题在图下居中,按照“文先图后”的原则在文中留出位置。

      杂志分析报告

      年度被引次数报告(学术成果产出及被引变化趋势)

      年度期刊评价报告(本刊综合数据对比及走势)

      •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地质力学学报栏目设置

      油气地质,构造体系与构造地质,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地应力与构造应力场,矿产地质,能源地质,矿田构造及成矿,基础地质,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新构造与活动构造,技术方法与应用,地质力学及其应用,矿田构造与成矿,第四纪与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责任主编致读者——油气页岩气地质勘探,地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地质勘查遥感系统集成与综合应用,方法技术应用,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基础地质研究,基础地质与区域地质,第四纪地质,交通岩土工程会议论文,南北活动构造带中段工程地质调查,地质灾害动力学,工程地质学术年会(2018)会议论文,数学地球科学,构造-岩浆作用及成矿过程,地质灾害机理与识别,技术方法探索,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研究专题,东南极地质,盆地构造与能源地质,工程地质问题,学术论评,研究综述,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构造地质,西南极地质,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与评价专栏,地震地质,油气基础地质问题,油气地质研究,油气成藏条件与资源潜力,纪念李四光诞辰130周年专栏,活动构造,构造应力场及地应力分析,“一带一路”资源战略中构造成矿理论与方法创新,页岩气专项问题研究,地质灾害及地应力调查,典型矿床成矿机制,岩石及岩石大地构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法,构造地球化学及流体成矿作用,构造地貌,构造变形对页岩气储层的影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技术应用,数字地质与矿田构造定量化发展,横贯南极山脉地质,综述,构造地球化学、构造-蚀变岩相学及找矿勘查技术,非主题来稿,区域构造深部探测与资源预测,非主题,能源(油气)地质,构造应力应变与地震,北极油气资源,环境与灾害,特别推荐,成果资讯,主编致辞,构造煤岩,序篇,特邀主编致读者,地球系统科学,学科进展综述

      期刊文章摘录

      摘要: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发生汶川8.0级特大地震。大震发生时释放应力并对震源区及外围构造应力场产生影响,受汶川地震断层破裂方式和强度空间差异性的影响,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应力场也应表现差异特征,至今鲜有针对该科学问题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经过系统收集、梳理汶川地震后沿龙门山断裂带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数据与2008年汶川地震中强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资料,对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上地壳构造应力场进行厘定,通过与震前构造应力场对比,深入探讨了汶川8.0级地震对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应力场的影响,进而对汶川震后应力调整过程及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深部构造变形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地壳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近地表至上地壳15 km深度范围,映秀—青川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向、地应力状态为逆走滑型,青川东北部最大主应力方向偏转至北东东向、应力状态转变为走滑型;15-25km深度范围,龙门山断裂带最大主应力方向仍为北西—北西西向、应力状态以逆冲型为主。汶川8.0级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地壳北西西向逆冲挤压的构造应力特征进一步支持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东西两侧刚性块体碰撞挤压、逆冲推覆的动力学模式。

      作者:丰成君,戚帮申,张鹏,孙东生,孟静,牛琳琳,王苗苗,谭成轩,陈群策

      摘要:断层的封闭性研究对油气藏的保存、评价工作及探索油气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以川东南丁山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利用FMI成像测井、震源机制解、现场水力压裂、三轴力学实验、有限元2D-σ方法等技术与方法分别对其现今地应力的方向、大小及岩石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井位附近断层封闭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结果表明:丁山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现今地应力方向总体处于北东东—南西西(55°±5°)至南东东—北西西(110±5°)范围。DY2井龙马溪组页岩层现今最大主应力约145.0 MPa,断层面叠合正应力约188.4~218.3 MPa,岩石处于塑性变形阶段,破裂模式较为单一,脆性指数约41.6%~49.0%,破裂系数约0.197~0.355,断层封闭性总体较好,含气性与试气效果较好。DY1井龙马溪组页岩层现今最大主应力约52.0 MPa,断层面叠合正应力约75.8~83.1 MPa,岩石处于弹性变形阶段,破裂模式较为复杂,脆性指数约48.5%~55.0%,破裂系数约0.355~0.671,断层封闭性总体较差,含气性与试气效果较差。DY3井和DY4井龙马溪组附近断层封闭性一般。

      作者:钟城,秦启荣,周吉羚,胡东风

      摘要:围绕着复杂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的预测方法,以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为例,在统计研究区裂缝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分别利用构造曲率法、纵波宽方位各向异性法和有限元法对裂缝进行预测,比较各个方法预测结果和适用条件。对比结果表明:曲率法基于几何学理论,可以定性的分析裂缝发育强度,无法预测裂缝方位,该方法适用于基础资料较少、构造简单、褶皱发育的地区;纵波宽方位各向异性法是地球物理法预测裂缝的首选方法,可以直接反映有效裂缝的方位和密度,但是该方法适用于倾斜裂缝和高角度裂缝发育区,对地震资料质量和处理要求较高;有限元数值模拟法从正演角度再现了裂缝形成过程,计算分析裂缝的发育强度和方位,该方法需要对研究区裂缝形成机理认识充分,预测结果的精度取决于模型的精细程度。

      作者:祖克威,程秀申,罗周亮,尹楠鑫,王楷

      摘要:藏东南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作为青藏高原隆升最快的地区之一,其复杂的地质背景条件决定了该区工程地质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并孕育了多种地质灾害。利用测窗、节理裂隙分期配套等野外调查方法以及遥感影像解译,分析总结了藏东南地区鲁朗至通麦不同区段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孕灾地质背景,据此将研究区划分为四段,分别为鲁朗—东久段、东久—拉月段、拉月—排龙段、排龙—通麦段,每一区段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孕灾地质条件特征,由此也决定了区段内崩滑地质灾害的性质、变形破坏模式、规模。相关成果可用于藏东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和风险评价。

      作者:张佳佳,陈龙,王军朝,李元灵,高波,石胜伟

      摘要:以陕西山阳滑坡为例,分析了陡倾层状斜向岩层岩质滑坡的视向滑动特征、滑移—溃屈破坏模式与机制。基于梁板理论、层状板裂结构岩体弯曲—溃屈破坏的力学模型在考虑自重、地下水静水压力作用及斜倾层状山体视向滑动侧向摩阻力作用的影响下,采用岩体结构力学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力学模型;经过力学分析,推导出基于斜坡自重、地下水静水压力与侧向摩阻力作用下的陡倾层状斜向岩层斜坡溃屈段长度条件方程。为验证条件方程的正确性,以山阳滑坡为例进行了验算,最后得出与实际调查较一致的结果,为防御陡倾层状斜向岩层斜坡产生视向溃屈破坏提供依据。

      作者:王佳运,石小亚

      点评详情

      评论 共0条评论
      发表评论
      • 免费
        咨询
      • 订阅咨询
      • 期刊推荐
      • 联系电话
        发表咨询:023-6549-4411
        订阅咨询:023-6033-8768